站内搜索
   
  
   
   
学会要闻
人到心到 扶贫见效 江苏省局帮扶岔河村工作纪
来源: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17-08-11 | 444 次浏览 | 分享到:

人到心到 扶贫见效
江苏省局帮扶岔河村工作纪实
 

       “村里今年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免费帮我们收麦子,额外创收还用作我们的生产生活补助。以前哪有这样的好事,多亏了省气象局给我们联系的帮扶项目。”说起今年夏收的变化,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岔河村低保户老李喜笑颜开。
  201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将岔河村纳入精准扶贫计划,老李口中的农机合作社是江苏省气象局联系的岔河村发展集体经济帮扶项目。
  2017年初,岔河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由209户548人减少到130户335人,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摘帽,在滨海县驻村帮扶工作中走在了前列。
村里有了“后勤部长”——行家来了 服务好了 措施跟上了
  作为滨海县挂钩帮扶单位之一,江苏省气象局充分发挥“后勤部长”作用,把政治素质好、善于做群众工作、作风扎实的干部选派到帮扶工作一线。
  驻岔河村的第一书记黄世成不仅是省政府“333工程”高层次人才,还是扶贫的行家。2016年,驻村第一年,他就为岔河村争取到农机项目资金,购置了6台大型农机,成立农机合作社。除了向一般贫困户提供半价服务、向五保户和低保户提供免费农机服务外,农机合作社还为村集体创净收入17万元,其中50%作为低收入农户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补助。
  江苏省气象局高度重视挂钩联系的滨海县帮扶工作,局党组多次专题研究谋划扶贫工作思路,凝聚攻坚合力,研究帮扶方案等。单位一把手和班子成员多次牵头和指导落实各项帮扶举措,带队进村入户,开展访贫问苦、结对帮扶;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全程跟踪,持续加大人才和经费支持力度,组织落实各项驻村帮扶工作;气象干部职工和驻村书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精准扶贫、兴办惠民实事、加强基层治理,深入推动挂钩帮扶工作。
  切实改善基础设施——面貌变了 难题解了 群众方便了
  “以前村里没有一盏路灯。天黑入夜,要不是碰到急事,大家都不出门。现在晚上村民可以串串门,从外面回来看到亮堂堂的村子,心里很踏实。”岔河村村民殷助福深有感触地说。2016年10月17日,在我国第三个扶贫日,江苏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翟武全带领机关党员代表到岔河村开展访贫问苦、扶贫济困活动,走访慰问贫困户和低保户。党员代表直奔岔河村,没有打扰县镇两级政府,没有邀请任何媒体记者,悄然启动捐资助建岔河村路灯项目。这让群众十分感动。
  传统耕作农业是岔河村的主业,但由于村里三分之一的稻田远离主要水渠引水口,灌溉水位下降明显,远不能满足水稻田灌溉需求,历年来这片水稻单产量比周边少约300斤/亩。引水灌溉是村民关心的头等大事。
  为此,黄世成邀请工作队,镇农业、水利等部门现场办公。经协调,最终明确岔河村北八滩渠灌溉工程为滨海帮扶2017年“一号项目”,并筹资兴修箱涵和涵洞,有效解决了岔河村近1400亩稻田灌溉难题,预计将直接为全村增收40余万元。
  一直以来,岔河村都是借用年久失修、漏风漏雨的原村卫生观察室作为会议室。经多方调研协调,在工作队、县委组织部和扶贫办的帮助下,建设岔河村党群服务中心被正式列入帮扶计划,村里建设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后的村部里,村民活动中心、便民服务室、农家书屋等一应俱全,党员活动、村民办事再也不用到村干部家里“打游击”了。
  集体腰包鼓起来——项目有了 农户富了 路子又宽了
  岔河村是一个没有集体收入的典型经济薄弱村。截至2015年底,这里三分之一的农户年人均收入在6000元以下,村集体负债达40余万元。渴望让自己的土地“长出钱”来,发展集体经济是每一个岔河村人的愿望。
  江苏省气象局着眼村情现状,深挖现有资源,实施集体和村民项目带动增收脱贫,分类引导低收入户创业;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鼓励他们申报自主创业项目;对已经脱贫致富的人,鼓励他们拓展带动项目,带领身边的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
  全村有48户低收入户申报了养羊、养猪和养龙虾的自主创业项目。村民自己有了创业路子,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热情逐渐提高,明显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
  致富能人徐步祥是村里的种植大户。经营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的他,主动提出在自己流转的300多亩种稻、麦的基础上,增加套养小龙虾。按照这个构思,帮扶队员设计了家庭农场稻虾混养带动项目,该项目将带动130户贫困户创业致富。按照规划,此项目每年向村集体上缴3万元集体收益。
  气象部门作为业务技术部门,克服资金压力,两年来落实帮扶经费40余万元。作为支持滨海帮扶工作内容之一,江苏省气候中心还决定在滨海县建设一个沿海风能观测塔,以提高当地风电开发利用效率,支持当地经济发展。

 



 
   
   
会员之家
   
   
气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