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学会要闻
云卷云舒松为骨,风起风行士无双——深切缅怀
来源: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17-11-23 | 378 次浏览 | 分享到:
云卷云舒松为骨,风起风行士无双——深切缅怀著名气象学家黄士松先生
 
云卷云舒潜心探索大气科学硕果誉中外,风起风行诲人不倦气象教育桃李满天下【注】
2017年11月11日,南京大学教授、气象系原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原名誉理事长、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之一黄士松先生驾鹤仙去,享年98岁。黄士松先生作为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和气象教育家, 为我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黄士松先生从事气象科学研究和高等气象教育事业六十余载,为我国气象事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桃李满天下;在副热带高压、大气环流、东亚季风、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气候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成果卓著,享誉海内外。
 
 
1、廿载求学怀壮志,心系祖国毅返乡
黄士松先生1920年10月27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市。 
 
1932年小学毕业,同年考进金华私立初级中学,1935年考取当时著名的浙江省省立金华中学高中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为了避免日机轰炸,迁到乡下上课,在此期间,他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高中毕业后,他怀着科技救国的雄心壮志,参加统考,考进了位于战时陪都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
 
尔后,在“飞机必须在空中飞行,再高明的航空师也离不开气象预报”的朦胧信念推动下,于1939年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1942年6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就读中央大学期间同学合影(自左至右:顾震潮、陶诗言、黄士松、陈其恭)
毕业后不久,于1943年2月到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1945年10月经公开考试被选派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气象系实习,在那里受到了以C.G. Rossby为首的芝加哥学派的熏陶;后又到美国天气局进行短期实习。
  
1945年冬天就读于芝加哥大学气象系中国学生(自左至右程纯枢、郭晓岚、丘万镇、左五陈其恭、左七叶桂馨、谢义炳、黄士松、右一叶笃正)
1946年9月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气象系深造,师从国际著名气象学家J. Bjerknes。在UCLA学习期间,他半工半读,刻苦学习,很快于1947年7月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1949年7月当他在UCLA通过博士学位初试后不久,新中国诞生了,南京大学校长潘菽教授给他亲笔签署聘书,祖国建设的召唤,使他作出了重大抉择,毅然舍弃博士学位工作,于1951年2月离美回国,到南京大学气象系任教。
2缘结气象一甲子,硕果累累誉中外
黄士松先生在南京大学先后任副教授、教授、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气象系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南京大学自然科学委员会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自然灾害研究中心顾问。1956年5月加入九三学社,198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还先后任:中央气象局科技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大气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大气数值模拟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科协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WCRP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委员、副主任、顾问委员会委员,IUGG中国委员会中国大气物理学与气象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科院地学部学科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大气科学评审组成员,十五年科技发展规划《教育部地学规划组》成员,国家科委气象组成员,南京气象学院名誉教授,解放军空军气象学院兼职教授等。
 
 1964年7月在兰州参加全国天气与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自左至右,前排肖更海、黄士松、汪国瑷、蒋金涛,后排廖洞贤、朱和周、陶诗言、叶笃正、谢义炳)
黄士松先生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新中国气象事业奠基人之一。
 
他从事气象事业六十年,在副热带高压变动规律、大气环流形成机理、暴雨台风灾害性天气过程以及东亚夏季风体系结构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成果卓著,享誉海内外。他提出的许多新理论或观点,具有重大学术与实践指导意义,为丰富天气气候学内容及提高我国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系统研究中,首次在国际上指出了副热带高压的细微结构特征与影响因子及其在大气环流中的作用,指出副高位置年变化具有缓慢和跳跃过程,并用理论模式首次求得决定副高东西向移动的一些因子。
 
在对大气环流形成机理研究中,首次指出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梯度在大气环流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指出极地海冰异常对短期气候影响与热带海温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在对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研究中,揭示了江淮气旋发生、发展过程、环流背景及中尺度结构,指出了华南前汛期暴雨的特征和形成过程,揭示了台风移动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在对东亚季风研究中,提出了东亚夏季风新的体系结构。
 
曾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攀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等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发表了近百篇论文,撰写了多部专著。
 
对副热带高压的开拓性、系统性研究成果荣获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1978、1979、1980、1983及1991年曾五次获得江苏省科技重大成果奖或科技进步奖;1990年获得国家气象局科技成果奖。
 
黄士松先生一贯主张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气象业务部门联合攻关,发挥各方面优势以发展我国气象科学事业。他曾担任过三项全国气象重点项目的顾问或学术指导,为促进科研大协作和取得重大成果而作出了贡献。
 
1976年至1980年,他担任《华南前汛期暴雨科学实验研究》的技术指导,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的大规模气象科学现场实验,在实验中,获得了大量气象资料,发表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该项成果,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1978年至1983年被聘为《青藏高原气象研究实验》顾问组顾问,积极推动全国气象部门的协作研究工作,其中关于青藏高原对周围大气影响研究成果,我国居国际领先地位,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3年至1987年,他担任《热带环流和预报研究》课题组的学术指导,为开展我国热带天气研究作出了很大努力。
 
黄士松先生在繁忙的教学和科研之余,还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
 
1979年10月,他随中国气象学会代表团赴美访问。访问期间,参观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及NOAA所属的一些研究所和实验室等,并曾分别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气象学系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作学术报告。
 
中国气象学会代表团访问美国(期间,部分团员参观芝加哥大学气象系Fulks大气环境实验室。右一为Fulks教授,右二为美国气象学会主席Neuton教授,右三叶笃正,右四黄士松,右五谢义炳,右六章基嘉)
1988年3月,应邀访问日本,曾分别在筑波大学、日本气象研究所、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日本气象厅等单位作学术交流报告。
 
1985年至1992年,他先后多次去美国、菲律宾、香港参加世界气象组织月、季大气变化诊断和预报学术讨论会、南海及两大洋热带气旋学术讨论会、Bjerknes海气相互作用学术讨论会、东亚气象和气候会议、中美季风学术讨论会等。
 
他也多次参加在国内举行的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在这些国际会议上都宣读有关论文,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他还经常出席全国性气象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
 
此外,还应邀去国内一些大专院系、气象业务单位、科研单位讲学,对这些单位的科研开展起了推动作用。
3耕耘杏坛真名士,芬芳桃李满天下
黄士松先生从事高等教育事业半个世纪,为我国气象事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改革开放后培养的博士、硕士遍及海内外,桃李满天下。
 
先生回国后一直在南京大学任教,他先后讲授过《天气学》、《动力气象学》、《中长期天气预报》、《大气环流》等课程,并亲自撰写《天气学》讲义和我国第一部《大气环流》讲义。
 
黄士松先生和他的学生杨修群在一起(摄于2011年10月31日)
他不但重视书本教学,而且特别重视天气预报实践。他亲自领导和建立了南京大学天气预报台,和教师及预报台工作人员共同制定学生天气实习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并指导学生进行当天天气分析和预报。此外,他还带领学生到校外气象台、站进行生产实习。通过这些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预报水平。
 
他对本科生专业课的讲授,深入浅出,注重理论和实际结合;对研究生学位课的讲授,除了对理论较深章节进行精辟、透彻的论述外,主要是安排学生阅读大量学科前沿相关文献,并进行讨论,努力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与创新意识。他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拓宽理论基础、注重实践能力、抓住学科前沿”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受益终生,独立科研能力强,能担当重任。
 
黄士松先生对南京大学气象系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他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和卓著成绩,南京大学气象系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副热带灾害性天气研究中心,国家教委也于1981年批准气象系天气动力学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在他的领导下,形成了一支能力强、作风好的科研梯队。
 
在黄士松先生担任气象系系主任期间,十分注意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学术梯队。他根据中青年教师的特点安排教学和科研任务,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尽可能设法争取多选派人员出国学习,以吸收国外先进知识。每年教师出国前夕,他总要向他们介绍国外有关情况,并要求他们按时回国。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许多出国进修的教师都能陆续回国,在各自的岗位上起骨干带头作用,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崭露头角,成为国内学术界的新秀。
 
他不但注意在中青年教师中培养业务骨干,而且还起用他们担任行政干部,如他刚过60岁就主动辞去系主任职务,让较年轻的同志来担任,并推荐他们为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另外,推荐一些优秀的教师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这些同志富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
 
由于他在高等教育事业上的突出成绩,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证书与政府特殊津贴。
 
黄士松先生在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原气象系)原办公楼前(摄于2011年10月31日)
黄士松先生是一位学术造诣很深的学者,更是一位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好老师。他爱护学生,关怀学生,学生有什么困难,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在学术研究上,他从不以导师傲居,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他总是虚心听取,并和大家一起讨论磋商,在学生心目中,他是一位慈祥和蔼的长辈。先生治学严谨、平易近人的优秀品德和作风,深深感染了他的学生,受到大家由衷的尊敬和爱戴。
4胸怀风云览群书,心系家国献良策
黄士松先生曾担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理事、江苏省气象学会副理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南京市科委委员、《气象科学》编委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卷》编委会副主任、《气象学报》编委会委员、顾问、《海洋学报》编委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在担任中国气象学会领导工作期间,他极力支持学会的学术活动,推动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1990年获得中国气象学会颁发的“在以往50年中为学会工作做出宝贵贡献”的荣誉证书,并被选为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
 
 黄士松在中国气象学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言
他担任几种气象学术期刊的编辑,特别是担任国家核心期刊《气象科学》主编后,呕心沥血,为办好我国学术期刊做了很多工作,他对事业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多次得到江苏省气象学会的奖励,并被选为江苏省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
 
黄士松先生曾任江苏省第三、五、六、七届人大代表职务。
 
他向人大会议提出过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他提出的关于 “发挥南京市区地皮潜力,支持发展一些重点大专院校的建议”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关心知识分生活的建议”,以及有关计划生育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重视教育、发展教育、扩大招生问题等建议,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的被采纳。这些建议充分体现了黄士松先生关心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以及知识分子的生活,认真履行了人民代表的义务。
5云卷云舒松为骨,风起风行士无双
黄士松先生为我国气象事业奋斗了一生,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念念不忘我国大气科学发展和青年人才成长。黄士松先生正直无私、胸怀坦荡、淡泊名利、乐观向上,对青年人才和学生成长十分关怀,深受大家爱戴和敬仰。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时刻关心国家发展大事。他的杰出贡献、高尚品格、精彩人生为后人树立了典范,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黄士松先生的逝世是我国气象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我们深切缅怀黄士松先生,沉痛悼念黄士松先生! 
黄士松先生永垂不朽!

[注] 作者余志豪。余志豪(1935-),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退休教师,黄士松先生门下第一位研究生

   
   
会员之家
   
   
气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