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7
2025-04-01
2025-03-25
2025-03-24
2025-03-03
2025-02-20
2025-01-17
2024-12-30
2024-12-16
2024-12-10
姓 名 | 吴海英 | 性 别 | 女 |
![]() |
|
出生日期 | 1973年8月16日 | 民 族 | 汉 | ||
学 历 | 研究生 | 学 位 | 硕士 | ||
籍 贯 | 湖北 | 党 派 | 中共党员 | ||
身份证号码 | 320111197308164425 | ||||
两院院士 |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
专业技术职务 | 正研高工 | 专业专长 | 天气预报 | ||
工作单位及 职务 |
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 ||||
单位性质 |
□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 √其他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其他 |
||||
通信地址 | 南京市北极阁2号江苏省气象台 | ||||
单位所在地 | 南京市北极阁2号 | 邮政编码 | 210008 | ||
单位电话 | 83287173 | 手 机 | 13913905076 | ||
传真号码 | 电子信箱 | 951129833@qq.com | |||
是否江苏省科协所属省级学会会员 | 是 |
(主要事迹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候选人思想品质、政治素质、道德品行、精神风貌、工作业绩、社会影响等情况) 自2001年工作以来,本人一直奋战在预报一线,十年如一日,先后在气象台短时、短期预报、首席助理、首席等岗位值班。在预报员岗位上,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关键时刻天气预报事关百姓安危,一份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可能会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工作中我丝毫不敢懈怠,恪尽职守,认真做好预报服务工作。先后荣获 “全国优秀预报员”、“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等称号。 作为省台首席预报员,值班期间,常常会面对复杂多变的灾害性天气:雾霾、暴雪、寒潮,暴雨,持续高温、强对流、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如何把关?如何决策?慎之又慎!与大家通力合作,仔细分析各种资料,每一个细节上倾尽心力,反复斟酌,尽最大努力制作出一份份暴雨、寒潮、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决策材料和预警预报,为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提供尽可能准确的预报。无论是在气象资料的分析和解读,主持预报会商期间的商讨和把关,还是在应对媒体与百姓的答询中,我都认认真真用心去做。 2014年8月16-28日,举世瞩目的青奥会在南京召开。这是一个承载着全世界青少年的热切期盼和关注的盛会!青奥气象服务任务和压力重大!7月开始,各项赛前的测试和准备活动就逐渐频繁,作为省台首席之一,我承担了青奥气象服务任务,此时正值汛期,省台的值班任务同样繁忙,她和其他两位首席在省台值班和青奥气象服务之间轮流转换角色。8月,作为青奥气象台三位值班首席全力以赴投入青奥气象服务保障。青奥会对气象服务提出了非常精细化预报要求,气象要素要求定点、定时、定量的场馆预报,特别是各项室外项目对气温、风、湿度有不同的要求,这在气候相对异常的8月,间或有台风影响,预报服务有相当的难度,此时的午后对流常有突发性,我和值班预报员连续不间断地监测分析雷达回波的发展和演变、地面温湿要素的变化,综合分析各种资料,根据青奥组委会提供的各项赛事安排和气象服务要求,做好逐时的各场馆的气象要素预报,顺利完成了青奥值班期间的气象保障任务。 2012年8月2-3日双台风达维、苏拉先后登陆同时影响江苏,其中达维正面登陆江苏盐城响水,给江苏东北部和苏南地区造成较严重的风雨影响。期间作为值班首席,认真分析形势,多次组织全省会商、参加全国会商,反复斟酌,把关预报,撰写决策材料,对台风未来移动发展及可能对江苏的风雨影响进行较准确的分析预测,为省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省领导对台风决策材料做出多次批示,并对预报服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表扬。 值班期间多少次台风影响过程中的彻夜未眠,多少次电闪雷鸣中的紧张有序,多少次天气风云变化中的沉着镇定……,这一点一滴都记录了一名预报员的敬业和奉献精神! |
起止年月 | 校(院)及系名称 | 专业 | 学位 |
1992.09-1996.06 | 南京气象学院 | 大气科学 | 学士 |
1996.09-1999.06 | 南京气象学院 | 大气科学 | 硕士 |
2012.04-2012.06 |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 访问学者 | |
起止年月 | 工作单位 | 职务/职称 |
1999.08-2001.03 | 江苏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 助工 |
2001.04-2005.10 | 江苏省气象台短时预报科 | 工程师 |
2005.11-2010.12 | 江苏省气象台短期预报科 | 高级工程师 |
2011.01-2012.09 | 江苏省气象台 | 首席助理预报员/高级工程师 |
2012.10-至今 | 江苏省气象台 | 首席预报员 |
2014.04 | 江苏省气象台 | 正研级高工 |
2015.12 | 江苏省气象台 | 国家首席预报员 |
起止年月 | 名 称 | 职务/职称 |
2010-2014 | 江苏省气象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雷达气象委员会 | 委员 |
2013-至今 | 江苏省气象局天气业务专家组 | 成员 |
2014-至今 | 江苏省气象短临预报科技创新团队 | 骨干成员 |
序号 |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奖励等级(排名) (如无等级、排名,可不填) |
1 | 2013.10 | 江苏省气象局首届青年科技奖 | / |
2 | 2015.06 | 江苏省强对流天气集成预报预警技术 | 江苏省气象局科技开发奖,一等,7/9 |
3 | 2014.12 | 江苏省地基GPS水汽对强降水的监测和预警技术 | 江苏省气象局科技开发奖,二等,5/7 |
4 | 2014.12 | 江苏冰雹、龙卷中小尺度特征研究及预警业务系统 | 江苏省局,三等,3/5 |
5 | 2015.12 | 基于多源观测资料融合的中尺度分析 | 江苏省气象局科技开发奖,一等,3/9 |
6 | 2013.10 | 基于“接近度”概念的强对流潜势预报系统改进与推广应用 | 江苏省气象局科技开发奖,一等,3/9 |
请准确、客观地填写被推荐人从开始工作起至今为止,在科技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和贡献。 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在预报一线,业务技能突出,预报服务效果显著。近年来,先后获得2009年度中国气象局优秀值班预报员、2013年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在2011、2013年连续两届全省预报员竞赛中均获个人全能第一,获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 、江苏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在第三届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竞赛中获个人全能第四,获“个人全能”及“实时天气预报”三等奖,获评“全国气象行业技术能手”。 业务工作之余,重点针对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不断总结、潜心研究,近5年来先后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2项,骨干参与行业专项等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0项、厅局级项目十余项,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两项、江苏省局科研开发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近年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9篇;获软件著作权4项;获选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获评江苏省气象局首届青年科技奖。 具体研发方面成果如下:在江苏率先利用自动站资料开展强对流天气触发机制研究和预报技术研发,引入模式探空开展强对流天气短期预报,研发的甚短期预警系统融入了多种现代探测的监测、短临外推预警和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信息;广泛开展强对流触发机制研究,系统性分析了东北冷涡背景下江苏省强对流天气发生机制,以及边界层急流、辐合线对强对流、暴雨等天气的触发作用;对江苏近10年来数千例各类强对流天气个例的整理分析,确立了近百类对流参数对不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指标和权重分配,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参与研发了强对流潛势和分类预报系统,成为近年来江苏省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重要参考工具;围绕我省登陆台风低压维持并再度引发暴雨的机理和预报预警技术问题,以多源、高时空观测资料(包括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自动气象站、GPS/MET、卫星等)为基础,结合具有四维变分同化功能的高分辨率数值模式为手段,从中尺度动力学、热力学角度,深入开展了登陆台风低压维持或减弱低压内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的机理研究,为我省防台抗台决策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揭示了冷空气所伴随的冷平流增大了地面变压场及变压梯度对强冷空气伴随的沿海强风天气进行分析,,是导致江苏近海强风出现的重要原因。 通过上述研究加深了对各种灾害性天气形成机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预报经验,凝练预报技术,为提升江苏省强对流天气预报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
(本栏目重点概括近五年以来主要业绩和获奖情况,用于评审和宣传,要求客观真实) 常年坚守业务一线,时刻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在各类关键性、转折性和灾害性天气预报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预报把关和对地市的技术指导作用。参与完成2013年南京亚青会、2014年青奥会等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和部门嘉奖。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业务技能名列前茅,为“江苏省天气业务预报专家组”成员。近年先后获得2009年度中国气象局优秀值班预报员、2013年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在2011、2013年连续两届全省预报员竞赛中均获个人全能第一,获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 、江苏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在第三届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竞赛中获个人全能第四,获“个人全能”及“实时天气预报”三等奖,获评“全国气象行业技术能手”。 近5年来先后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2项,骨干参与行业专项等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8项、厅局级项目十余项,获江苏省局科研开发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近年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9篇;获软件著作权4项;获选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获评江苏省气象局首届青年科技奖。 |
序 号 |
论文专著名称/刊名 | 影响因子 | 年卷页码 | 发表时间 | 通讯作者 | 第一作者 | 作 者(按公开发表时的排名次序填写) | SCI他引次数 |
他引 总次 数 |
知识产权是否归国内所有 |
1 | Analysis of the Cold Air Effect on a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 Triggered by the Inverted Trough of Typhoon Haikui(1211)/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 2015, vol.21(3) | 2015.09.15 | Zeng Mingjian | Wu haiying | Wu haiying, Chen Haishan,Zeng Mingjian,Liu Anning, Wang Weili | 是 | |||
2 | “090603”强飑线过程动力结构特征的观测与模拟分析/高原气象 | 2013,Vol.32(4) | 2013.08.15 | 陈海山 | 吴海英 | 吴海英,陈海山,蒋义芳,姚丽娜,曹舒娅 | 2 | 是 | ||
3 | 青奥开幕式浅层对流成因及逆向移动特征分析/气象 | 2015,vol.41(12) | 2015.12.15 | 郑媛媛 | 吴海英 | 吴海英,郑媛媛,蒋义芳,王卫芳,王伟丽 | 是 | |||
4 | 1211号“海葵”台风登陆后引发两段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大气科学学报 | 2015,vol.38(5) | 2015.10.18 | 曾明剑 | 吴海英 | 吴海英,曾明剑,王卫芳,王磊,沈阳 | 是 | |||
5 | 地基GPS/PWV在降水过程中的突变与缓变性特征/气象科学 | 2015,Vol.35(6) | 2015.12.15 | 曾明剑 | 吴海英 | 吴海英,曾明剑,张备,周鹏,王易 | 是 | |||
6 | 一次降雪过程持续原因分析/气象科学 | 2013,Vol33(3) | 2013.06.15 | 无 | 吴海英 | 吴海英,王啸华,韩桂荣,尹东屏,王静苒 | 1 | 是 | ||
一次苏皖特大暴雨过程中边界层急流结构演变特征和作用分析/高原气象 | 2010,Vol.29(6) | 2010.12.15 | 无 | 吴海英 | 吴海英,曾明剑,尹东屏,王啸华,孙燕 | 24 | 是 | |||
龙卷诱发原因的实例分析/气象科学 | 2009,Vol.29(3) | 2009.06.15 | 无 | 吴海英 | 吴海英,沈树勤,蒋义芳,王卫芳,周其军 | 4 | 是 |
声 明 |
本人对以上内容及全部附件材料进行了审查,对其客观性和真实性负责,并确认本人未获得过往届“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奖,且通过单一渠道申报。 被推荐人签名: 年 月 日 |
工 作 单 位 意 见 |
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推荐单位 评审委员会意见 |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推荐 单位审核意见 |
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评选机构审批 意见 |
年 月 日 |
备 注 |
2016-04-21
2016-04-21
2016-04-21
2020-12-21
2020-12-21
2020-12-21
2020-12-21
2020-06-09
2019-12-29
2019-05-21
2019-04-19
2019-04-12
2019-03-15
2019-02-01
主办:江苏省气象学会 政务值班:025-83287000 联系电话:025-83287028 苏ICP备12027583号-2 苏公安网备32010202010221号